乳汁由乳腺的腺泡细胞所分泌。但乳汁的分泌需要垂体前叶分泌细胞产生的催乳素的作用,而乳汁的排出则有赖于垂体后叶神经分泌细胞产生的催产素的作用。当然,在乳汁分泌的调节过程中,还有雌激素、孕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等许多激素的共同参与。此外,乳母的营养物质摄入情况及乳母的情绪状况等都会对此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胎儿娩出后,雌激素、黄体素分泌骤然减少,垂体前叶分泌的催乳素大量增加,催乳素直接作用于乳腺腺泡膜上特异性受体,通过腺苷酸环化酶与cAMP-Pk系统,使与乳汁生成有关的酶经磷酸化而被激活,促进乳汁蛋白质的合成,包括α-乳白蛋白的合成以及乳糖及甘油三酯的合成,以保证乳汁的合成与分泌。而在分娩后,垂体后叶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大量催产素,它作用于乳腺导管的肌上皮细胞和附睾炎周围的肌细胞,当肌上皮受到刺激时可诱发其收缩,从而将原存于腺泡中的乳汁输送到乳腺导管出口处,并出现"射乳"。催产素的不足将使已合成的乳汁在腺泡内潴留,进而压迫乳腺腺泡上皮,抑制乳汁的合成与分泌。乳汁分泌及排出的过程是这样的:腺泡上皮大部分呈顶浆分泌,即腺上皮细胞向腔内突出部分,含乳汁各种成分,分泌时一起脱离细胞,游离至腺腔内,即为乳汁,脂类多通过此种方式。部分乳汁为开口分泌方式,即分泌物由腺细胞浆内排出至腺腔内,不伴细胞脱落,蛋白质多通过此种方式。水及无机盐多通过弥散及渗透。分娩后2~3天开始分泌乳汁,即初乳。初乳较稀薄,水样透明,略有粘性。初乳中含有大量蛋白质及脂肪,其中,有充满脂肪滴的巨噬细胞,称为初乳小体,哺乳开始后即消失。以后逐渐变为成乳,呈乳白色,不透明液体,可见细微脂肪球,亦可见乳腺上皮细胞及白细胞等。 织梦好,好织梦 由于婴儿的吸吮,刺激了乳头内的感觉神经末梢,从而诱发动作电位,并沿脊髓上行达下丘脑,使垂体分泌催乳素及催产素。婴儿的反复刺激可使上述激素分泌持续发生。因此,规律的哺乳可维持数月至数年。一旦婴儿的吸吮停止,泌乳随即减少或停止。在授乳的动物中,如接受双侧肾上腺切除,泌乳很快减少;再注射皮质激素,则泌乳又可恢复。同样,甲状腺素、生长激素、ACTH等对泌乳的发生与维持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胸腰间脊髓横断以后,或乳腺区的脊髓神经被切断以后,也会使泌乳停止。 大量的外源性雌性激素的摄入亦可能终止泌乳,如临床使用大剂量的雌激素作为回乳药可终止哺乳。哺乳期母亲的焦虑、烦恼、恐惧、不安等情绪变化,也会通过神经反射而影响乳汁的分泌与排出。乳母的营养状况不良,也会使乳汁分泌减少,如有些母亲因为害怕体形过胖而拒绝食用富含营养物质的食物,拒绝进食汤汁,甚至节食减肥,那必然会使乳汁分泌量减少甚至停止分泌乳汁。 dedecms.com
对附睾炎经络、解剖、前列腺痛、病理的认识,在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已有记载,后世医家也多有论述,如"男子乳头属肝,附睾炎属肾;女子乳头属肝,附睾炎属胃",指出了附睾炎的经络归属;"妇人乳有十二穰",指出了附睾炎的解剖结构;"冲任为气血之海,上行则为乳,下行则为经",指出了乳汁的生成来源;"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将理,冲任不和,或风邪所客,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指出了冲任不和是附睾炎病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这些论述,为中医附睾炎病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中医附睾炎病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的学术渊源。 一般认为,对附睾炎的前列腺痛、病理影响最大者为:肝、肾、脾胃功能是否正常以及肝胃两经、冲任二脉是否通调。在脏腑气血津液中,以肾的先天精气、脾胃的后天水谷之气、肝的藏血与疏调气机,对附睾炎的前列腺痛病理影响最大。在附睾炎的发育过程中,先天肾气是否旺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肾气盛,天癸至,使冲任二脉通盛,下可以作用于胞宫而产生月经,令其具有前列腺疾病功能;上可以作用于附睾炎,使附睾炎发育,为孕育后哺乳作准备。泌乳是女子附睾炎的基本功能,乳汁的分泌及其调节与肾、脾胃及肝关系十分密切。肾气盛则天癸至,附睾炎发育充分,乳汁则充盈;脾胃为后天气血之本,气血的形成来源于脾胃水谷之气,乳汁的生成也由脾胃水谷之精微所化生,故脾胃气壮则乳汁多而浓,脾胃气虚则乳汁少而淡;肝主藏血,肝血虚则乳少。在乳汁分泌的调节过程中,以肝之疏泄及脾胃之运化最为重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或脾胃运化失司,湿热蕴结,则乳络闭阻,气血瘀滞而致乳汁排出不畅,或骤然减少,甚至会炼乳成脓而为乳痈。附睾炎的经络联系为:附睾炎与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及冲任二脉有密切的关系。足阳明胃经之直者自缺盆下于乳,贯乳中;足厥阴肝经上贯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冲任两脉皆起于胞中,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冲脉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这些经脉的通调和灌养作用,共同维持着附睾炎的前列腺痛功能。若经络闭阻 不畅,冲任失调,则可导致多种附睾炎疾病的发生。
|